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龍紋身的女孩

* MainTitle : 龍紋身的女孩
* Author : 史迪格‧拉森
* Publisher : 寂寞出版社
* ISBN : 9789868461406
* Language : 中文


    
 書皮展示

 


 書籍摘要

書名龍紋身的女孩
原名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作者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寂寞出版社簡介圓神書活網博客來金石堂
語言繁體中文類別懸疑、推理類小說
ISBN9789868461406
規格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頁數560頁定價360元
出版日期2008年9月25日備註官網討論區


 作者簡介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1954-2004)
瑞典作家與新聞記者。曾任職瑞典中央新聞通訊社TT,並於工作之餘投身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
1995年,他創辦了「Expo」基金會,並自1999年開始擔任基金會同名雜誌主編。由於他長期致力於揭發
瑞典極右派組織的不法行動,多年來一直受到程度或輕或重的死亡恐嚇與威脅。
這部小說中總是積極捍衛社會正義、不求個人名利的男主角,幾乎就是拉森本人的化身。

拉森從2001年開始撰寫「千禧」系列小說,2004年完成三部曲後,竟不幸於11月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來不及
看見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在2005年出版,以及此系列小說售出全球超過34國版權、轟動全歐的盛況。
隨著二、三部曲的出版,「千禧」系列引爆閱讀熱潮,雄踞歐洲各國暢銷書排行榜,且暢銷不墜。
此外,《龍紋身的女孩》在2006年奪下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Glass Key Award);
2008年,「千禧」系列三部曲《空中的城堡》(暫名)再度奪下玻璃鑰匙獎。
拉森打破紀錄,成為瑞典有史以來第一位兩度獲頒該獎項的作家。 2008年2月,拉森並入選英國《每日電訊報》
「一生必讀的五十位犯罪小說作家」。


 閱讀心得

這本書是「千禧系列(Millennium)」小說的第一部,內容就和簡介所描述的一樣精采、好看!
一旦開始閱讀便會立刻讓您愛不釋手,直恨不得能一口氣讀完全書~
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此書是列為普級,可文中對於「性」方面的描述卻稍嫌露骨了些
建議年紀尚小的讀者最好能與父母一同閱讀,這樣會比較好喔!

故事起源於一朵朵精心壓制的花卉與一樁數十年前發生的少女失蹤案件
布隆維斯(男主角)為「千禧年」雜誌的發行人兼編輯,正身陷於溫納斯壯的毀謗官司當中
當他愁的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來自老企業家亨利.范耶爾的委託,則是讓他陷入一個兩難的局面當中
最終…在擺脫雜誌社困境、案件酬勞與揭露溫納斯壯真面目的誘惑之下,讓他下定了接下這件委託案的決心!
--幫忙撰寫范耶爾的家族史與調查到底是誰謀殺了老人的姪女「海莉」

家族史的編寫並不困難,調查「海莉」的死因也像是件盡人事、聽天命的差事
可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乎人們的意外之外!
當他花費諾大的心血,從諸多陳年舊事中慢慢的抽絲剝繭,試圖找出新的物證時
一樁沈寂數十年的謀殺案件,竟真的讓他翻出許多新的疑點出來
而後,布隆維斯更不記前嫌的委任曾調查他隱私的女偵探莎蘭德(女主角)為其助手,幫助他一同查案

可隨著案情的逐漸明朗化,一樁單純的謀殺案不但牽扯出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虐殺案件
血淋淋的貓屍、背後的冷槍與遭到兇手綁架、凌虐並險些因此而喪命!
這些事情絕對是亨利.范耶爾與布隆維斯在調查之初所始料未及的~

最終…在鍥而不捨的努力調查之下,終於完整還原了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可結果卻是揭露出一樁令范耶爾家族顏面掃地的驚天大醜聞!!
面對這件足以擊倒
范耶爾集團的大醜聞,布隆維斯在道德與情感間不斷的痛苦掙扎
終於還是選擇了和光同塵的態度
,讓真相就如同歷史的塵埃一般…隨風而逝~~~
當然…作為此書的終極大BOSS--
溫納斯壯(雖然出場的字數少的可憐 XD)
在書末也被主角狠狠的修理了一頓,得到壞人應有的懲罰!

當讀者看到主角處理「海莉」一案的作法時,心裡或許會覺得非常的失望…
因為我們並沒有看到
布隆維斯對於「正義」二字的執著!!
他沒像「無間道」裡
梁朝偉面對劉德華時的堅決態度--對不起,我是警察。
而是選擇了妥協、選擇了放棄替遭虐殺的無辜女孩們主持公道的機會(雖然有提出補償她們家庭的要求)
可主角做出的這個決定,不正就與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相同難題時的決定一樣
說明主角仍舊是個「平凡人」,而不是作者筆下非黑即白的「正義使者」
這就是現實的人生ㄚ~~~

提到無間道,就不得不提電影裡的重要場景「天台」與劇末時華仔、劉朝偉間的經典對白
(也得提一下
惡搞到不行的CD-PRO2系列,當初企鵝可是笑到快沒力說…XD
下面再附上完整的台詞,讓大家再次的回味一番~ ^^

劉德華:挺利索的。
粱朝偉:我也讀過警校。
劉德華:你們這些臥底可真有意思,老在天台見面。
粱朝偉:我不像你,我光明正大。我要的東西呢?
劉德華:我要的你也未必帶來?
粱朝偉:什麼意思?你上來曬太陽的啊?
劉德華:給我個機會吧?
粱朝偉:怎麼給你機會?
劉德華:我以前沒的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粱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劉德華:那就讓我死。
粱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
劉德華:誰知道?


 備  註

文章中的部份內容摘錄自龍紋身的女孩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一書

 





Source: http://tzoyiing.pixnet.net

From tzoyiing (2009-08-03)



2009.01.07 龍紋身的女孩


久仰此書大名, 不過很難得的, 都沒有先看各家書評。 更難得的是, 我花了三個晚上才把書看完, 居然都很循規蹈矩, 沒有先跳到後面去看看人究竟是誰殺的喔!

印象中沒看過什麼北歐作者的書, 連書中正文跟序文都有提到的, 也是心魚超愛的"長筒襪皮皮"我都沒看過, 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地說, 我真喜歡瑞典作家這種中規中矩的寫作方式。 可是此等嚴謹不浮誇, 注重細節又不拖泥帶水, 線條簡潔不囉嗦的敘事方式, 真讓我想把它稱為北歐風格呀! 這位作者的書自然是要再看的(可惜他只寫了三本就與世長辭了, 據說瑞典犯罪小說系列一般多以十集作結, 而這所謂千禧系列原也是以十集作為目標), 但如果其他人的作品也是同樣的格調, 我也想一網打盡都找來看呢!

之所以一反常態, 沒有先去看結局, 主要是因為它很循序漸進的寫實吧。 同樣是解謎, 這裡沒有漫天浮誇的特殊高科技, 天外飛來幾筆的莫非巧合(雖然所謂的"巧合"或"契機"對於破案還是需要的), 和無頭蒼蠅般的追趕跑跳碰; 不論是主角配角受害者加害者都跟我們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人。 沒有刻意製造的高潮迭起, 所以不會讓人緊張到想要先知道結局才能安心看下去; 但也不會沉悶遲緩到讓人翻閱的手指意興闌珊的地步, 只會想跟著主角們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 "享受"慢活中抽絲剝繭的過程。 只能說, 這樣的風格很適合我吧! (或者應該說, 我很適合這種style?)

比方說, 我真是超愛書中一些跟情節進行其實毫不相關的細節。 作者會不厭其煩地列出主角行李箱內倒出來的東西, 他到超商購物的詳細清單, 他借住的小屋的隔局, 房間裡的東西的擺設描述等等; 連主角偷空去看了場電影, 作者也毫不含糊地寫到主角的感想:"他覺得半獸人很天真, 很單純, 跟人類不同"(P.204)。 (沒錯, 他看的電影是"魔戒")。 光這些就讓我覺得很讚了說。

故事開始在82歲的亨利.范耶爾生日那天。 一如過去43年, 他總在這天收到一幅裱了框的壓花作品。 這些壓花掛在他的牆上, 每排十幅, 第五排只有四幅, 而第一排的第九格是空的。 那年是1966年。 壓花唯一缺席的一年。

他打電話給同樣在等待中的退休形警司莫瑞爾。 這則神奇的花故事是他的警察生涯中唯一的沮喪: 因為一直偵破不了, 而他又不能確定這是一樁犯罪事件。 後來他同主角說:"刑警也許是世上最孤獨的行業"(P.190)。 因為"在每個警員的職業生涯中都會遇到一些讓人揮之不去的案子, 當大多數人都從悲傷與絕望中復原之後, 只剩下一個人還會被未破的案件折磨, 日以繼夜地想著受害者"。 跟我們想像中的警察很不一樣吧? 讀到這我嘆了一口氣。 在很多新聞中讀到的, 通常都是辦案人員比家屬還早更早放棄啊。 但畢竟我們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是交警, 不是刑警, 而除了一些美國影集之外, 我們也很少能知道刑警的生活是什麼樣, 更不用說他們處理無頭公案的心路歷程了。

接著故事進入正文, 男主角布隆維斯特登場。 他初當記者那年, 陰錯陽差地幫助警察破了一樁連續銀行搶劫案而一炮而紅, 贏得"小偵探"的名聲。 我看到這裡的時候還覺得他怎麼敢這麼招搖, 不怕搶匪的親朋好友來尋仇或搶匪出獄後來報仇。 不過這不是重點。 這時的他剛從法庭出來, 因為一樁誹謗案的官司, 他槓上企業家溫納斯壯但敗訴, 要服刑三個月, 賠償十五萬瑞典克朗。 他想到是不是該賣掉公寓來付賠償金, 更糟糕的不僅是他個人的信用破產, 連帶也影響他身為撰稿人跟發行人及所有人之一的雜誌"千禧年"的風評..

接下來寫了一大篇他當初怎樣知道溫納斯壯企業的內幕。 雖然我蠻想去了解所謂AIA(幫助東歐集團國家振興產業的援助計畫)跟這些企業家們是怎樣利用機會撈錢搞投機, 但還是必須承認這一大段有點難。 如果你跟我一樣, 看到所謂的財經新聞就頭很大, 沒關係, 跳過這一段就漸入佳境了。 這只是作者講故事鉅細靡遺的又一例證。

因為這個案子讓風燭殘年的亨利.范耶爾注意到布隆維斯特。 前者住在斯德哥爾摩北邊的小小鎮赫德史塔南邊的小半島赫德比, 他請布隆維斯特為他做事, 明為為家族史作傳, 實為調查他哥哥的外孫女海莉在36年前的神秘失蹤案件。 亨利的大家族人口眾多, 成員複雜, 還好作者貼心地幫我們列了一張家庭樹的表, 省卻我們搞不清誰是誰的煩惱。 有錢的大家庭, 當然是少不了所謂的家族秘密跟一堆有的沒的黑暗面囉。 但那其實都可以當成是失蹤案的背景資料。 那年(1966)九月某日, 范耶爾家族聚會當天, 小半島通往鎮上的橋樑發生車禍, 交通斷絕, 形成了密室探案的格局。 當時16歲的海莉在那之前還試圖找亨利有話要跟他說, 一片混亂之後卻消失得不見蹤影, 連屍體都找不到。 亨利牆上前幾幅壓花作品就是小海莉每年送給亨利的生日禮物, 壓花在那一年缺席, 之後再次現蹤, 年復一年, 像是兇手刻意要不斷地來折磨亨利。 亨利在這36年內始終不肯放棄地調查這件失蹤案。 布隆維斯特說到: 這究竟是一種不健康的偏執心理, 或是經過這麼多年, 已經發展成一個腦力遊戲?"(P.145)。 你說呢? 他接下這件委託案, 因為在他必須辭去雜誌社發行人的職務之後有個可以棲身可以做的事, 因為亨利許以極高的報酬(一年240萬克朗), 還因為亨利答應事成之後給他絕對可以扳倒溫納斯壯的證據。

女主角莉絲.沙蘭德的形象先是讓我想到電影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裡地球人跟外星人混血的女主角的造型(題外話, 我覺得所謂的第五元素是"愛"蠻扯的), 跟與電影Nikita同名的女主角一樣孤獨又渴望愛的個性。

沙蘭德24歲, 接受社會與精神病監護12年。 13歲時基於她情緒不穩可能對他人及自己施暴產生危險而被判決關進兒童精神病院。 她拒絕任何心理測驗, 反抗任何評估分析, 所以連要診斷她的精神缺陷都有困難(P.157-158)。 潘格蘭律師就是從那時成為她的受託人來維護她的利益跟資產。 他一向致力於關懷社會邊緣人跟問題孩童, 11年下來, 他獲得了沙蘭德的信任, 她也從他那邊獲得溫暖。 他信任她, 讓她負責自己的財務管理自己的銀行帳戶, 也不干涉她的生活或交友; 他們每個月見面, 無論她逃離寄養家庭或闖禍, 他從未對她發過脾氣。 在這樣的情況下, 沙蘭德並不在意她自己的法律地位。 直到某一次約定見面時潘格蘭律師未出現。 她發現他中風倒在家中, 但他因為嚴重腦出血不會再恢復意識了。

之後, 監護局指派了新的監護人畢爾曼律師。 這些年來她已經學會了分析後果, 所以她按時赴約以便讓監護局滿意。 畢爾曼跟潘格蘭完全不同, 一開口就不斷地審問她的大小事, 同時堅持管理她的帳戶, 替她付帳單, 每月給她零用錢。 甚至在接下來的會面中問起她的性生活模式。 往日的美好時光結束。

書中提到瑞典的社會福利保護機制分為兩個層級: 受託跟監護, 前者是後者的緩和形式(P.217)。 而沙蘭德則是屬於後一種。 作者說:剝奪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亦即對銀行戶頭的控制權--是民主政治對人權, 尤其是年輕人的人權最大的侵害之一。 藉由這不太長的篇幅及女主角的遭遇來討論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 其實也是在閱讀虛構的小說中開了一扇真實的窗。 他說這類話題是很高敏感度的政治議題, 還好真的出狀況的新聞不多。 但到底是監護局把關做得很好, 還是黑暗面跟受害者沒有浮出水面告之社會大眾的機會? 這就真的很難講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沙蘭德一樣自己解決問題。 這方面不知道台灣是怎麼在做的?

接下來的見面是因為她的電腦壞了(男女主角用的都是Apple的iBook!), 她必須買一台新的, 而她想要最新款的Apple Powerbook(我也想要~), 所以她必須去找畢爾曼拿錢。 畢爾曼對她性騷擾。

沙蘭德對法律的認識很粗淺, 多年來跟警察打交道的結果也讓她對警察不信任。 書上說她認識的女孩沒有一個不曾被強迫進行某種性行為。 ... 這些事故導致的結局只有哭泣與暴怒, 從未簽扯上警方的筆錄。 又說在她的世界裡, 這是世事的自然法則。 身為女孩的她是合法的獵物, 尤其她又穿著破舊的黑皮夾克, 眉毛上穿洞, 身上刺青, 而且毫無社會地位。 對她來說, 只要別人不來煩她, 她就心滿意足了。 只可惜這個社會既不聰明也不體貼(P.374)。 如今這個畢爾曼已經成為她生活上的麻煩製造者, 她能找誰幫忙? 她知道婦女庇護中心的功能, 但她覺得這是為受害者成立的。 她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所以她能選擇的方式只有一個: 自己的問題靠自己解決(P.228)。 這一章的最後一句話是: "看來畢爾曼律師的未來堪慮"。

那真的是堪慮。 不過這種人渣的未來我們也不用替他擔心。 沙蘭德考慮了多種除掉畢爾曼的方式, 但為了避免麻煩及一勞永逸, 必須讓畢爾曼再攻擊她一次。 這一次他們約定在他家見面。 然而她錯了, 這傢伙不只是個喜歡權力欲的人, 還是個性虐待狂。

看過此書的人對於書中每一部標題下的文案都一定印象深刻:

第一部:「瑞典有18%的女性曾一度遭男性威脅」
第二部:「瑞典有46%的女性曾遭男人暴力對待」
第三部:「瑞典有13%的女性曾遭性伴侶之外的人嚴重性侵害」
第四部:「瑞典有92%曾遭受性侵的女性並未在暴力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報警」

不論是主幹旁枝, 書中故事扣著的就是這個題。 我相信台灣一定也有一套自己的數據, 和藏在冰山下或許更多不為人知的黑暗。 男女主角之後曾稍微討論過教育對這些(性)變態者的影響(P.464), 但我也很想知道, 在目前的教育中, 是不是有人有心有計劃地教導小朋友們, 讓他們有個印象, 不管是目前或是日後有了什麼問題, 不論是家暴或性侵甚至任何法律問題權利義務等, 可以有哪些求助的管道? 而不是只能無助地走上絕路或是一輩子活在陰影中。 而這些理應提供庇護資詢的機構, 是不是也有心有力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不過我很高興沙蘭德用她自己的方法解決了畢爾曼, 更高興這傢伙從此消失在故事中。 沙蘭德大可以帶著滿身的傷痕和殘留的DNA去驗傷做鑑定, 但這個社會的法律正義, 是否透明坦白到足以讓一個在法律上被定為精神異常的法定失能者講話作證的份量等同於有成就有社會地位沒有任何污點的大律師的證詞? 更甚者, 就像很多願意挺身而出報案或指認嫌犯的人一樣, 會不會被"認為她當時沒有反應就是她自己的錯"(P.219)?

出門吃飯的路上就想著這篇的讀後該怎麼寫。 很明顯地, 該談的是這樣的社會議題, 可我真是膚淺到不想去碰啊。

還是回到正文吧。 沙蘭德在一家保全公司上班, 雖然在法律上她被評為諸如精神異常/反社會化/失智等等超級負面的形容詞, 她卻是瑞典數一數二的電腦駭客。 可惜書上沒告訴我們, 她的這些能力是怎麼來的。 潘格蘭律師在送她進這家公司當小妹之前說了句話: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次機會"(P.53)。 是啊, 真實世界中有多少人連一次機會都沒有?

她當了幾個月的全職員工, 每天就送信影印跑郵局之類的, 可是都不跟人交談也不合群, 態度大有問題。 直到公司老闆阿曼斯基想請她走路時, 她一針見血地指出公司內部的保全漏洞, 還就同一案件交出一份文法精準, 觀察詳盡的評論跟資訊; 保住飯碗的同時, 也證明了她的能力, 成為很有價值的約聘人員(因為她不習慣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時間)。

我們正式認識布隆維斯特這個人的種種, 就是出自於她的報告。 亨利在聘請布隆維斯特之前顯然也願意花錢做點功課, 請律師佛洛德找保全公司來調查他的背景資料。 可想而知, 當布隆維斯特看到這份報告時有多麼吃驚。 在他對失蹤案件的調查有了眉目之後, 想要找個會電腦的人來幫他找尋收集資料。 佛洛德跟他推薦沙蘭德, 引出這份報告, 也導致了男女主角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有趣畫面。

布隆維斯特對於36年前的案子的調查方式就是慢工出細活地磨呀磨。 他讀亨利的筆記, 警察報告, 跟所有找得到的相關人士談話。 契機是當日小鎮上有活動, 報社的攝影記者拍了幾千張的照片都還有在報社留檔; 他一張張翻閱掃瞄, 找到有海莉在內的幾張照片, 看到海莉的表情變化; 此時她身旁有一對夫妻正對著同一方向拍照; 於是他又花了很多力氣去找出當年的這對夫妻-男的已亡, 女的改嫁, 但當年的蜜月照幸好還留著。 從放大再放大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模糊的人形跟其穿著--海莉就是看到此人而臉色大變。 他再從亨利的書房找出更多當年的照片, 在其中一張照片上看到同樣穿著的人...

沒有任何特異功能的辦案方式。 就是這樣跟舊檔案舊照片舊新聞舊報告琢磨著。 可讀來還真是扎實得很。 哎, 要是有人要付我一年新台幣一千兩百萬的薪水, 我也不介意這樣子大海撈針地度日啊。 當然另一件很神奇的是, 不論報社/私人/公司都能有心有力地保存著三四十年前的資料。 對偵探案有幫助是一回事, 在真實世界裡其實也可以將其變成一件很難得的可以反應當代的庶民史料啊。

而海莉的筆記本上最後一頁的謎: 五個姓名跟五組電話號碼, 則是在布隆維斯特的女兒來拜訪後神奇地解開。 布隆維斯特離婚後, 女兒佩妮拉跟著前妻住。 跟當年16歲的海莉一樣, 佩妮拉也被怪異教派的宗教狂熱所吸引。 她要去參加夏令營讀經班的路上來看她爹。 布隆維斯特一方面覺得她要去參加的是會讓他不留情地批判的教派, 一方面又擔心多說什麼會侵犯到她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利。 不過他跟她說:"我不相信上帝, 但我尊重你相信上帝的事實。 每個人總得相信點什麼"(P.300)。 臨行前, 佩妮拉一語道破這一組36年來無解的密碼--她以為那是她爹的節錄, 還覺得她爹怎麼如此悲觀。 原來所謂的電話號碼是摩西五書第三卷中的章節, 講的是一些*罪行*跟懲罰方式。 而搭配這些章節的姓名就是用同樣手法被殺害的受害者名字。 這也是布隆維斯特需要有人來幫忙查尋這些名字跟案件的來龍去脈的原因。

沙蘭德不止找出這些受害者的新聞報導, 還找到更多同樣有聖經淵源的其他案件。 她從亨利公司的檔案室對照各地分公司的新聞跟這些案件的發生地點找出關聯性。 原來兇手是戈弗里--海莉的爸爸。 他性侵兒子馬丁(現任CEO), 性侵女兒, 並一手調教了兒子性侵親妹跟殺人。 於是在海莉不堪被虐溺死她爹之後, 馬丁轉而上場, 繼續著連續殺人事件, 只是他的手法細膩, 不像他爹那樣愛招搖, 選擇對象多為獨身或初到瑞典無親無故的女子, 滅屍手法也很仔細, 所以鮮少有他經手的案件被報導。

海莉曾經說到: "我母親當然知道他做了什麼, 但她卻不管。 我們家族任何事情都瞞不過她。 但凡是令人不快或有損她形象的事她一概忽視。 就算我父親在客廳當著她的面強暴我, 她也會視而不見。 她根本無法承認她的人生或我的人生有任何污點"(P.467)。

唉, 這樣的故事也是一再地在現實中上演啊... 多少新聞中也是這樣, 知情的媽媽不報, 甚至幫忙掩飾... 人性啊.. (搖搖頭, 這一段就先跳過去吧)。

布隆維斯特最終在澳洲找到海莉的那一幕蠻動人的。 他用瑞典話說:"海莉, 好久不見了"。 海莉在布隆維斯特三歲時當過他的保母, 這樣講倒也沒有什麼不對。 一番談話之後釐清了當年的謎團(其實男女主角兩人的沙盤推演中已經真相浮出), 重點是接下來怎麼處理。 家族當然希望讓過去就過去吧, 這樣有損家族名譽的事, 欲要強求所謂的正義也沒什麼好處。 布隆維斯特覺得在職業生涯中, 他始終制力於揭發他人企圖隱瞞的事實, 因此他實在無法寐著良心和他們一起掩蓋馬丁在地下室所犯下的可怕罪行。 曾經抨擊同儕未能報導真相的他, 如今卻坐在這裡討論--甚至可以說是協商--他所聽說過最可怕的掩飾行為(P.487)。 而欲要強行揭發的結果可能會讓倖活的海莉再次受傷, 但難道那些不冤不白的被害者就這樣不被聞問了嗎?

沙蘭德提出的條件是還要范耶爾集團從今以後, 每年捐兩百萬克朗給瑞典的全國婦女庇護中心與少女庇護中心。 我覺得這比布隆維斯特相信的所謂公平正義要高上許多, 畢竟已經死亡的兇手跟受害者也只能往事已已, 活人還是比較重要啊。 能提出這個建議的沙蘭德真的是個反社會化的人物嗎?

故事到此差不多該結束了。 說真的, 這些議題或情節, 沒有哪一樁是很特別的創意或新意, 但經過作者巧手組裝在一起, 加上說故事的技巧跟鋪陳的能力, 就是讓人很有感覺啊。

沙蘭德不僅幫助布隆維斯特破了案, 救了他的命(笨布隆維斯特居然夜裡自己跑到馬丁家想問個水落石出), 還幫他挖出溫納斯壯整個電腦硬碟裡的所有商業機密, 讓他得以不僅復仇, 還風光了好一番。

布隆維斯特不止跟財團對抗, 還善於強烈抨擊瑞典財經記者沒有盡到職責, 只會一味直接引用公司或股市投機客的發言而不是去調查訊息來源正確與否; 在應該監督思考的地方卻只是當馬屁精去巴結或吹捧財團或商業鉅子。 我不懷疑作者想藉由男主角來批判金融界的問題, 只是, 這中間層層疊疊的各種利益掛勾--更不用說所謂的政商勾結了--, 真的是一份所謂的社會良心或道德感可以撼動改變的嗎? 基本上我還是很悲觀: 只要有商界, 只要有政界, 或說只要有金錢流通, 更甚者只要有*人*, 這些就永遠不會絕跡。 只因為不會絕跡就不該被點明被批判被分析了嗎? 但講再多有什麼用嗎? 散戶永遠是散戶, 永遠拼不過大戶啊!

有一段布隆維斯特跟記者的談話蠻有趣的:

"認為瑞典經濟面臨崩盤的想法其實很荒謬。"
"這是瑞典股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你卻認為這是荒謬的想法?"
"有兩件事要區分清楚: 瑞典經濟和瑞典股市。 瑞典經濟指的是這個國家每天生產的物品與提供的服務的總和, 其中包括易利信的電話, 富豪的車子, Scan食品公司的雞肉, 以及從基魯那到什甫德的運輸。 這些才是瑞典經濟, 而且它的盛衰與一星期前一模一樣。 而股市則是迥然不同, 既無經濟也無產品與服務, 有的只是一群人的幻想, 每小時每小時去決定某某公司大概價值幾十億上下之類的。 這與現實或瑞典經濟毫無關係。"
"你的意思是說, 即使股市暴跌也無所謂?"
"對, 完全無所謂。 這只是代表一群大投機客將他們的持股從瑞典公司轉到德國公司, 因此有骨氣的記者就應該抓出這些金融之狼, 譴責他們的背叛, 因為鄭是他們有系統地, 甚至是刻意地破壞瑞典經濟, 以滿足他們客戶的利益考量。"(P.541)

說過我對財經一向沒興趣, 所以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倒不知這種"經濟!=股市"的說法是不是早就有人提過? 在當前低迷的股市, 及到處在裁員的草木皆兵情況下, 這樣的說法不知有多少真實性, 畢竟出問題的企業/倒閉的公司對股市有一定的衝擊性, 而股市的漲跌或多或少影響到很多人的財富增減連帶影響到購買力消費力, 再接下來受影響的就是他所謂的物品跟服務的生產量了...。 而且, 當很多人習慣於在虛幻的股市中進出來玩數字遊戲時, 怎麼樣能讓一切都回到社會經濟的基本面上呢? 什麼樣的經濟本質能堅守穩固到不會長期受股市影響呢? (好啦, 不懂財政金融市場的人在自言自語啦...)

儘管破了案報了仇, 看起來算是皆大歡喜了, 結局卻是有點憂傷。

布隆維斯特的形象是堅定捍衛道德, 與商界對抗。 但是在生活上或兩性關係上卻不是這樣。 愛莉卡是他的工作夥伴兼情婦, 兩人的關係已經維持多年, 愛莉卡甚至會把休假時間分兩半, 一半給老公一半給情夫。 人家老公不在意, 當然也就不關我們的事。 布隆維斯特在調查案件的時候也跟西西莉亞(亨利的哥哥的女兒)有了糾纏不清的關係。 同樣的, 男未婚女未嫁, 都四五十歲的成年人了, 這也不關我們的事。 當沙蘭德來到小半島的小木屋爬上布隆維斯特的床時, 他也沒有拒絕。 這種到處可見的男女主角*相處*公式則更不關我們的事了。 所以不是要指責布隆維斯特的"道德"問題(除了傷害到自己或他人的配偶或家庭, 我從不覺得開不開放的兩性關係跟道德有什麼關係), 而是感覺上他在工作本份之外, 其實是個什麼都好什麼都不是很在乎的人。

所以, 當他完完全全把她當成一個人來看待(P.376), 當他說:"我該怎麼說呢, 妳是個再正常不過的女孩, 就算有點與眾不同又如何? 你到底是怎麼看你自己的?"(P.401), 倒不見得是他真的看到她內心裡的美好, 或是他真的知道要去珍惜這樣的與眾不同。 而是就某種程度上來講, 與我不相涉不牽涉到愛恨情仇的週遭人物, 在我看來也就是*一個人*的感覺呀!

但對沙蘭德卻不是這一回事。 對她而言, 在肉體上互相吸引之外, 他有一種可以穿透她的防護網, 引誘她討論私人事務與情感的能力。 她生平第一次墜入情網(P.548)。 在試著剖析自己的感覺時, 她忽然體會到, 當你的心膨脹欲裂時, 那就是愛(P.549)。 她真的只希望有他作伴(P.553)

不能說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 畢竟水唯一能做的不過就是順水推舟罷了。 所以當最後, 她帶著禮物想去找他說她的感覺時, 卻看到布隆維斯特跟愛莉卡有說有笑地自店裡走出來, 舉止親密地往他家走去 -- 痛楚來得又急又猛, 她頓時停下腳步無法動彈。 "沙蘭德, 你這個可憐的笨蛋", 她大聲喊出, 把禮物丟進垃圾桶, 轉身回家

唉。 有一點點痛。 雖然有點失望, 覺得怎麼搞了半天這麼有個性的女人還是這樣落了俗套要"愛上一個人"且躲不過愛情這一關...。

據說原書名的意思是"僧恨/討厭女人的男人", 當歐洲一些國家都如實翻譯書名時, 英文書卻選擇了另一個名字(The Girl with a Dragon Tattoo), 中文也就跟進吧。 前者指向兇手跟書中的主題, 而後者則單獨指向女主角一人。 不知背後有什麼價值觀或市場的考量或心理分析?

加入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加入此網頁到:你推我報



Source: http://nachtluft.pixnet.net

From nachtluft (2009-01-22)



龍紋身的女孩


龍紋身的女孩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作者:史迪格拉森

編/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寂寞出版社

失蹤少女重啟慘劇真相!叛逆女偵探,踢爆豪門黑幕!

這本書市我在誠品網路書局所購買的,因為上個月婆婆身體不適,又剛好家裡來了個新印傭,什麼都不會要重頭教起,所以都無法長時間出門,只好訂購些書籍來再家裡打發時間;剛開始閱讀這本書時只覺得有點兒乏味,因為和之前的一些書籍相比,它開頭也就沒有那麼吸引人,像是吃甘蔗越到中間越到後來越緊張刺激,又遷涉到變態殺人事件時才是高潮部分。書中另類女偵探看似十五歲少女,卻有著極超能的速讀能力以及電腦能力,做出來的事情常常讓身為老闆的布隆維斯特措手不及跟睜大眼睛,極細膩的思考邏輯卻也讓其他看不起她的人刮目相看!這比較像是一本偵探小說,細說一個龐大家族的失蹤案件其中牽涉到的殺人事件。

這本瑞典小說三年內全歐狂銷800萬本、全球已售出34國版權,而小說改編的電影與電視影集皆已開拍,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作者史迪格.拉森長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組織的不法行動,這是他「千禧三部曲」系列小說的首部曲,故事描述24歲的保全公司調查員莎蘭德,雖然身材瘦削、刺青處處、性情乖僻,但卻擁有高超詭譎的電腦技能與調查能力。若有人想欺負看似完美受害者的她,未來恐怕十分堪慮……書中充滿了社會關懷與熱情,還有許多對人性腐化本質的深刻省思,而總是積極捍衛社會正義、不求個人名利的男主角,幾乎就是拉森本人的化身。

八十二歲的瑞典產業鉅子范耶爾在生日當天,照例收到了一幅匿名寄來的裱框壓花,卻令他情緒潰堤地哭了起來……
四十三歲的《千禧年》雜誌發行人布隆維斯特,一向以揭發企業醜聞為職志,這次卻栽在一個穿Armani西裝的卑鄙股市投機客手上,面臨牢獄之災與信用破產危機
……
二十四歲的保全公司調查員莎蘭德,身材瘦削、刺青處處、性情乖僻,卻擁有高超詭譎的電腦技能與調查能力。但若有人想欺負看似完美受害者的她,未來恐怕會十分堪慮
……
一樁疑似小島密室的謀殺案,一個權貴家族的黑暗歷史,一場小記者對抗資本家的正義之戰,一段受害女子的復仇之路,交織成這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全書處處驚奇,令人拍案叫絕。

來自瑞典,史無前例攻佔全球暢銷書榜、屢創嶄新紀錄的完美小說,正待您品嘗!




Source: http://blog.udn.com

From 作家:迪姆恰比 (2009-08-02)



2009年安東尼獎入圍名單


最佳小說
Trigger City by Sean Chercover
The Brass Verdict by Michael Connelly
(麥可.康納利)
Red Knife by William Kent Krueger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by Stieg Larsson
(《龍紋身的女孩》,史迪格.拉森,寂寞出版)
The Cruelest Month by Louise Penny

 

最佳首作
Pushing Up Daisies by Rosemary Harris
Stalking Susan by Julie Kramer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by Stieg Larsson
(《龍紋身的女孩》,史迪格.拉森,寂寞出版)
Death of a Cozy Writer by G. M. Malliet
Child 44 by Tom Rob Smith
ANA版權代理

 

最佳平裝本原創小說
The First Quarry by Max Allan Collins
(麥斯.艾倫.柯林斯)
Money Shot by Christa Faust
State of the Onion by Julie Hyzy
In a Dark Season by Vicki Lane
South of Hell by P. J. Parrish

 

最佳短篇小說
"The Night Things Changed" by Dana Cameron
"A Sleep Not Unlike Death" by Sean Chercover
"Killing Time" by Jane K. Cleland
"Skull and Cross Examination" by Toni L. P. Kelner
"Scratch a Woman" by Laura Lippman
(蘿拉.李普曼)
"The Secret Lives of Cats" by Kristine Kathryn Rusch

 

最佳評論類/非小說作品
African American Mystery Writers: A Historical and Thematic Study by Frankie Y. Bailey
How to Write Killer Historical Mysteries by Kathy Lynn Emerson
Anthony Boucher: A Biobibliography by Jeffrey Marks
The Suspicions of Mr. Whicher: A Shocking Murder and the Undoing of a Great Victorian Detective by Kate Summerscale

 

最佳兒童/青少年小說
The Crossroads by Chris Grabenstein
Paper Towns by John Green
Kiss Me, Kill Me by Lauren Henderson
(洛琳.韓德森)
The Mysterious Benedict Society and the Perilous Journey by Trenton Lee Stewart
Sammy Keyes and the Cold Hard Cash by Wendelin Van Draanen

 

最佳封面美術
Death Was the Other Woman designed by David Rotstein and written by Linda L. Richards
Death Will Get You Sober designed by David Rotstein and written by Elizabeth Zelvin
The Fault Tree designed by David Rotstein and written by Louise Ure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designed by Peter Mendelsund and written by Stieg Larsson
Money Shot designed by Steve Cooley and written by Christa Faust

 

特殊貢獻獎
Jon and Ruth Jordan
Ali Karim
David Montgomery
Gary Warren Niebuhr
Sarah Weinman

 

得獎名單將在十月十七日於印第安納波里斯舉辦的鮑查大會上公布。




Source: http://blog.udn.com

From 作家:wintersun 冬陽 (2009-05-26)



2009年麥卡維帝獎入圍名單


最佳小說
Trigger City by Sean Chercover
Where Memories Lie by Deborah Crombie
光磊國版權代理
The Dying Breed (UK)/ The Price of Blood (US) by Declan Hughes
The Draining Lake by Arnaldur Indridason
光磊國版權代理
Curse of the Spellmans by Lisa Lutz
(麗莎.陸茲,《不專業偵探社》系列續集)
The Cruelest Month by Louise Penny
The Fault Tree by Louise Ure
ANA版權代理

 

最佳首作
Finding Nouf by Zoe Ferraris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by Stieg Larsson
(《龍紋身的女孩》,史迪格.拉森,寂寞出版)
Death of a Cozy Writer by G.M. Malliet
Calumet City by Charlie Newton
An Innocent Client by Scott Pratt
A Carrion Death by Michael Stanley
The Blood Detective by Dan Waddell

 

最佳非小說/評論
African American Mystery Writers: A Historical & Thematic Study by Frankie Y. Bailey
Hard-Boiled Sentimentality: The Secret History of American Crime Stories by Leonard Cassuto
How to Write Killer Historical Mysteries by Kathy Lynn Emerson
Scene of the Crime: The Importance of Place in Crime and Mystery Fiction by David Geherin
Edgar Allan Poe : An Illustrated Companion to His Tell-Tale Stories by Harry Lee Poe
The Suspicions of Mr. Whicher: A Shocking Murder and the Undoing of a Great Victorian Detective by Kate Summerscale

 

最佳短篇小說
"The Night Things Changed" by Dana Cameron
"A Sleep Not Unlike Death" by Sean Chercover
"Keeping Watch Over His Flock" by Toni L. P. Kelner
"Scratch a Woman" by Laura Lippman
(蘿拉.李普曼)
"Between the Dark and the Daylight" by Tom Piccirilli

 

蘇.費德歷史推理小說獎
A Royal Pain by Rhys Bowen
Stealing Trinity by Ward Larsen
The Whiskey Rebels by David Liss
Veil of Lies by Jeri Westerson
光磊國際版權代理
Company of Liars by Karen Maitland
Nox Dormienda by Kelli Stanley

 

得獎名單將在十月於印地安那波里斯舉行的鮑查大會上公布。




Source: http://blog.udn.com

From 作家:wintersun 冬陽 (2009-05-08)



是人生的意外,還是意外的人生?/《失蹤》一書導讀


 是人生的意外,還是意外的人生? 

文/冬陽(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執行祕書)

        「這部小說距離我的真實人生有多遠?」當第一次閱畢《失蹤》一書時,我的心底浮現這個疑問。

        對我而言,閱讀小說所帶來最重要的樂趣,莫過於經歷一段真實人生中難得的遭遇──奇情的、超脫現實的、滿足不為人知的慾望云云。翻開書頁就是場不預期的冒險,類型是推理或奇幻或浪漫愛情皆可,闔上書本就可以快速抽離,即便是最最精采令人拍案的片段,偶爾自深烙在腦海的印象中喚醒回味就好。

        然而,若虛構的小說隱隱與現實的人生產生連結時,上述的疑問便出現了,《失蹤》這個故事也因此有了黏性,沾黏出我零碎的記憶片段──

        讀到這兒,是否令人有些丈二金剛摸不著腦,不知道我究竟在說什麼?

        且聽我從頭說起好了。

    □

        約莫一個月前,任職高寶書版的朋友捎來一個訊息,問我願不願意為即將出版的《失蹤》一書寫篇導讀。

        我很快聯想到兩個半月前的消息:一月中旬時,美國推理小說作家協會(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公布了入圍二○○九年愛倫坡獎(Edgar Allan Poe Award,紀念推理小說之父愛倫坡的獎項,可比擬作「英美推理文學界的奧斯卡獎」)年度最佳小說(Best Novel)的六部作品,其中一部便是卡琳.亞弗提根的《失蹤》。

        於是我便一口答應了下來。

        當時我是這麼想的:近年來,歐美推理小說年度大獎多被新面孔拿下,顯示此時正處於一波新的世代交替潮,寫作題材與類型勢必也有新的面貌與趨勢浮現,不如就趁這次寫稿的機會,好好來觀察研究一番?

        從這個角度切入,卡琳.亞弗提根的《失蹤》便有幾個值得讀者注目的焦點可談。

        首先從作者的國籍瑞典談起。

        除了為人熟知的IKEA傢俱、SAAB汽車、Electrolux電器,大導演英格瑪.伯格曼與前世界網球球王柏格,由瑞典國王頒授諾貝爾獎這類年度盛事外,我們還可以從文學作品進一步認識瑞典。

        ○○八年,全世界(台灣也不例外)同時被一部來自瑞典的推理小說給搖撼了──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龍紋身的女孩》(原名:Män som hatar kvinnor;英譯名: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這麼說可能有些不甚準確,時間應再往前回推三年,這部於二○○五年出版的千禧三部曲首作,一推出便在歐陸造成轟動,創下百萬冊銷售佳績,隔年獲北歐犯罪小說作家協會(Crime Writers of Scandinavia)頒贈代表年度最佳犯罪小說的「玻璃鑰匙獎」(Glass Key Award,為紀念犯罪小說家/冷硬派推理開山祖師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取其同名小說作為獎項名)。兩年後,作品譯介成英文於英語系國家出版後同樣大獲好評,直到進入二○○九年,仍是大大小小推理小說獎入圍名單中的常客。

        不過,早在史迪格.拉森獲獎的五年前,同為瑞典作家的卡琳.亞弗提根就以《失蹤》拿過○○一年玻璃鑰匙獎;再往前推個九年,第一屆玻璃鑰匙獎得主也同為瑞典作家,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於一九九二年以《無臉殺手》(原名:Mördare utan ansikte;英譯名:Faceless Killers)獲獎。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瑞典最早揚名國際的推理作家,是一對撰寫「警察程序(辦案)小說」(police-procedural novel,案件調查者為警察團隊而非個人,偵查過程需採寫實筆法並符合實際警務系統運作的推理/犯罪小說)的夫妻檔,麥.荷瓦兒與派.法勒(Maj Sjöwall & Per Wahlöö),自1965年發表《羅絲安娜》(Roseanna)至1975年《恐怖份子》(原名:Terroristerna;英譯名:The Terrorists)為止,共完成了十部以警探馬丁.貝克(Martin Beck)為主角的作品。這套已列入經典之林的小說不但引領了新一批瑞典推理作家投身創作,同時也成功地影響了英美創作與評論者的關注。

        由於瑞典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像是行君主立憲制、在全球政治軍事立場上為永久中立國、高度且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等,使得其推理/犯罪小說的素材選取與氛圍營造較英語系國家的主流書寫不同。例如麥.荷瓦兒與派.法勒的作品中充斥著獨特的左翼文學色彩,揭露資本主義所造成日益惡化的種種社會問題;賀寧.曼凱爾同樣以警探為主角,承襲麥.荷瓦兒夫婦的社會意識,但在批判之餘增添了人性與善惡的探索剖析;史迪格.拉森則延續自過去記者工作養成的犀利觀點,針砭瑞典因高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價值觀變化及其造成的新一波社會問題。

        至於在曼凱爾之後、拉森之前出道的卡琳.亞弗提根,則繼承了前輩作家對社會與人性的高度洞察力,以心理懸疑為題,透過一部部獨立作來描繪屬於瑞典的推理小說。

    □

        一九六五年生於瑞典赫斯克瓦納的卡琳.亞弗提根,雙親都是學校老師,她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對兄弟手足。

        一九九三年發生了一件影響卡琳.亞弗提根一生至為重大的事:摯愛的兄長馬格納斯(Magnus)在山中墜落死亡,消息傳來大大衝擊了她的生活──「接到電話的那一刻,我不敢置信,彷彿一切都脫離原有的軌道回不去了。」她回憶道。當時卡琳已有九個月身孕,為了家庭只能強忍悲傷迎接第二個孩子到來。過了三年,仍擺脫不掉這股情緒,黑暗與絕望找上了她,自此陷入重度憂鬱。

        經歷過好長一段失眠、胸悶、焦躁的痛苦掙扎,某天早晨卡琳醒來,腦海裡竟有個故事待她提筆寫下。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雖然她明白寫作可以紓發情緒、療癒自我,但她過去始終不覺得自己是這塊料。這天顯然不一樣。

        卡琳撥了通電話給丈夫,問他該怎麼打開電腦,結果當天便完成了故事的第一章。五週後,故事幾乎已經寫成,卡琳的心底有個聲音要她繼續寫下去,從此擺脫了生命中暗不見日的低潮,踏上作家之路。這部將乍現靈光轉換成文字寫下的作品,正是卡琳.亞弗提根的處女作《內疚》(1998,原名:Skuld;英譯名:Guilt)。

        有過行經人生幽暗低谷的經驗,卡琳對人類心理學(human psychology)產生高度興趣,並自然融進她筆下的人物與情節之中。從《內疚》開始,接續的四部作品《失蹤》、《背叛》(2003,英文名:Betrayal;原書名:Svek)、《羞辱》(2005,英文名:Shame;原書名:Skam)、《陰影》(2007,英文名:Shadow;原書名:Skugga)都緊扣此一命題,鋪陳出充滿心理懸疑張力的劇情。

        回頭看看英美主流推理/犯罪小說書寫中,不乏(甚至可說是氾濫了)這類題材的作品,但卡琳.亞弗提根為何能獲得讀者與書評者更多的目光、《失蹤》一書怎能擠進競爭激烈的愛倫坡獎入圍名單?

        或許是因為卡琳選擇將心理懸疑的元素,從較為平板的案件轉移到更有血有肉的人物身上所致。

        以本書《失蹤》為例,乍看書名「失蹤」二字似乎直指著「事件」,後續的故事理所當然的以找尋失蹤者的下落開展進行,實則不然。故事由在高級飯店餐廳裡邂逅的一對男女拉開序幕,隔天早晨男子被發現陳屍房間,前一晚同行的謎樣女子成為警方亟欲追捕到案的嫌疑犯。讀者跟隨這號神祕女子西碧拉當下的行動(視點)逐步進入事件,但很快地浮現另一條敘事線,講述的是西碧拉的過去,次第切換至不同的時空陳述,開始讓讀者認識故事的主角西碧拉.佛森斯特隆,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最核心的謎團這才慢慢浮現──西碧拉為何選擇自她原有的人生中「失蹤」?

        作者卡琳.亞弗提根運用了推理小說的架構與寫作技巧,探索人類心智運作的祕密──這不是Discovery之流的知識性節目,立論嚴謹兼具娛樂效果的揭示科學奧祕,而是透過虛構的情境呼喚出人類受意識與本能支配的所作所為。因此,小說與閱讀者之間的距離迅速拉近,進而擦碰出火花、小小聲的對話起來。然而西碧拉對她自身的遭遇並不多作解釋分析,或偷懶又癟腳的引用心理學理論佐證,只是如實陳述,在閱讀者的面前重新整理她前半段的人生,慢慢拼湊出自己的真實鮮活的模樣,以及連續凶殺案的真相。

        「這部小說距離我的真實人生有多遠?」對《失蹤》裡的西碧拉.佛森斯特隆來說,捲入連續凶殺案是她人生中的意外,卻也因此讓她自己重新審視了自己意外的人生。對讀者諸君而言,或許讀《失蹤》也可以算是人生中不預期的意外,但是否能同我一般,因此觸動了某些獨特的感受或想法?

        我期待各位的答案。

 




Source: http://blog.udn.com

From 作家:wintersun 冬陽 (2009-04-23)



013§龍紋身的女孩 Män Som Hatar Kvinnor / 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寂寞出版(圓神) 

  《龍紋身的女孩》是一本在出版前即擁有幾近傳奇之地位的奇特小說。作者史迪格拉森是瑞典的資深媒體人,在寫完三部小說《千禧年三部曲》後才開始和出版社接洽,在瑞典尚未發行時已售出挪威與德國等海外版權,且製作公司也開始籌備將之改編為電影與影集。

  本書出版後全面性的好評席捲而來。而令人扼腕的是,這位才華洋溢的犯罪/推理小說新星還來不及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就意外殞落(心臟病發);創作中的第四部也未能完成,而原本計畫出版10集的宏偉巨構也因此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夢幻。

  很難一言道盡《龍紋身的女孩》的獨特與精彩。故事是很典型的冷硬派(hard-boiled)設定,案件中也沒有華麗詭譎的詭計,但是一翻開本書讀者就會體會到懸疑引人的氛圍,還有一股迥異於一般同類型作品的清新感。

  拉森的文字風格令我聯想到兩位推理/犯罪驚悚名家: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及米涅渥特絲(Minette Walters)。有著前者的深沉陰冷美及執著,也有著後者的緊繃張力與精準的心理描繪。因此,這兩位名家皆大力推薦《龍紋身的女孩》,也就顯得再理所當然不過了。

  我們的「偵探」是一對非常奇妙的搭檔。男主角是以正義形象深植人心的財經記者,但是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他身陷誹謗與造假的危機中,且面對強勢的「邪惡反派」對手時選擇用消極的方式面對。女主角則是有暴力傾向且社會適應不良的「社會失能者」,但作為私人調查機構的調查員,她卻有自己獨門的方式掀出被調查者之所有底細。性格與背景差異如此巨大的兩人究竟是如何湊在一起的?拉森巧妙的以多條故事線先分別描繪兩人與不同事件,情節轉折與伏筆宛如渾然天成,故事線合而為一時更是令讀者捨不得抽離故事情境。

  封閉的小鎮與權勢龐大的家族企業是《龍紋身的女孩》的基底。宛如密室犯罪的多年懸案、神秘難解的秘碼訊息、看似毫無關連的多起陳年謀殺案......,光就推理小說的角度而言,這本書就已顯得懸疑刺激。不過,《龍紋身的女孩》的精彩之處並不單只是謀殺與解謎。還有更多更深層的內涵,讓這本作品無論是在份量上或是深度上皆令人印象深刻。

  北歐向來給人的印象是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不過,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呈現出瑞典嚴重的犯罪問題,以及社福/法律制度之不合理處。

  強暴者的心理、被強暴者的隱忍及心理創傷也是本書的關鍵元素之一。《龍紋身的女孩》甚至大膽的提出受害者皆擁有反擊的機會,不可怪罪環境之言論。犯罪心理學經常使用的兒時創傷經驗與家庭影響,本書也加以抨擊。此外,本書還關注被強暴者中更顯弱勢的一群:男性受害者。從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龍紋身的女孩》絕非依循傳統,也無畏於提出勢必會引起爭議之論點。雖並未採用文學筆法,但本書的內涵確實是文學對人性的觀察與深切關懷。

  骨子裡,這是一本非常老派的「正義終究會被伸張」的故事。但作者卻處理得恰到好處,讓正義的一方也有自己的私心私情、利益掙扎,不會顯得過於道德教訓。

  而即使在床戲時冷不防的出現「我沒有套子」這樣純潔的句子,但到最後,正義的伸張竟是藉由犯罪手段而達成。《龍紋身的女孩》再次的令讀者感到驚訝。

  除了嚴肅的議題以及黑暗的犯罪之外,作者還加入適量的幽默以及浪漫來調味。那段聯合員工「演戲」以欺騙內賊的戲碼帶來爽快感,而總是淪為「備用情夫」的男主角和眾女性角色的互動也令人感到興味盎然。讀到結尾時,不知有多少書迷(只要開始讀這本書就會成為書迷的啦)想衝進書中介入男女主角的發展XD 。

  無論是否是推理小說愛好者,《龍紋身的女孩》都會是一本令人難以忘懷的鉅作。千禧年系列的後續兩作未來將陸續推出中譯本(暫譯《玩火的女孩》與《空中的城堡》),據說每一本的風格皆截然不同呢。就讓我們一同拭目以待,讓拉森這位早逝天才再次為讀者帶來令人驚豔的故事!

  由本書改編之電影《Män Som Hatar Kvinnor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即將在今年(2009)二月底於瑞典上映。下面附上電影預告片。

延伸閱讀:
《龍紋身的女孩》中譯版導讀
螺旋回轉的世界》:另一位文壇早逝天才菊池勇生之推理輕小說

附錄影片:《龍紋身的女孩 Män Som Hatar Kvinnor》(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電影版預告片 

內容簡介:
  
八十二歲的瑞典產業鉅子范耶爾在生日當天,照例收到了一幅匿名寄來的裱框壓花,卻令他情緒潰堤地哭了起來......
  
四十三歲的《千禧年》雜誌發行人布隆維斯特,一向以揭發企業醜聞為職志,這次卻栽在一個穿Armani西裝的卑鄙股市投機客手上,面臨牢獄之災與信用破產危機......
  
二十四歲的保全公司調查員莎蘭德,身材瘦削、刺青處處、性情乖僻,卻擁有高超詭譎的電腦技能與調查能力。但若有人想欺負看似完美受害者的她,未來恐怕會十分堪慮......
  一樁疑似小島密室的謀殺案,一個權貴家族的黑暗歷史,一場小記者對抗資本家的正義之戰,一段受害女子的復仇之路,交織成這部精彩絕倫的小說。




Source: http://blueleslie.pixnet.net

From blueleslie (2009-03-13)



    
 書皮展示

 


 書籍摘要

書名龍紋身的女孩
原名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作者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寂寞出版社簡介圓神書活網博客來金石堂
語言繁體中文類別懸疑、推理類小說
ISBN9789868461406
規格平裝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頁數560頁定價360元
出版日期2008年9月25日備註官網討論區


 作者簡介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1954-2004)
瑞典作家與新聞記者。曾任職瑞典中央新聞通訊社TT,並於工作之餘投身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
1995年,他創辦了「Expo」基金會,並自1999年開始擔任基金會同名雜誌主編。由於他長期致力於揭發
瑞典極右派組織的不法行動,多年來一直受到程度或輕或重的死亡恐嚇與威脅。
這部小說中總是積極捍衛社會正義、不求個人名利的男主角,幾乎就是拉森本人的化身。

拉森從2001年開始撰寫「千禧」系列小說,2004年完成三部曲後,竟不幸於11月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來不及
看見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在2005年出版,以及此系列小說售出全球超過34國版權、轟動全歐的盛況。
隨著二、三部曲的出版,「千禧」系列引爆閱讀熱潮,雄踞歐洲各國暢銷書排行榜,且暢銷不墜。
此外,《龍紋身的女孩》在2006年奪下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Glass Key Award);
2008年,「千禧」系列三部曲《空中的城堡》(暫名)再度奪下玻璃鑰匙獎。
拉森打破紀錄,成為瑞典有史以來第一位兩度獲頒該獎項的作家。 2008年2月,拉森並入選英國《每日電訊報》
「一生必讀的五十位犯罪小說作家」。


 閱讀心得

這本書是「千禧系列(Millennium)」小說的第一部,內容就和簡介所描述的一樣精采、好看!
一旦開始閱讀便會立刻讓您愛不釋手,直恨不得能一口氣讀完全書~
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此書是列為普級,可文中對於「性」方面的描述卻稍嫌露骨了些
建議年紀尚小的讀者最好能與父母一同閱讀,這樣會比較好喔!

故事起源於一朵朵精心壓制的花卉與一樁數十年前發生的少女失蹤案件
布隆維斯(男主角)為「千禧年」雜誌的發行人兼編輯,正身陷於溫納斯壯的毀謗官司當中
當他愁的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來自老企業家亨利.范耶爾的委託,則是讓他陷入一個兩難的局面當中
最終…在擺脫雜誌社困境、案件酬勞與揭露溫納斯壯真面目的誘惑之下,讓他下定了接下這件委託案的決心!
--幫忙撰寫范耶爾的家族史與調查到底是誰謀殺了老人的姪女「海莉」

家族史的編寫並不困難,調查「海莉」的死因也像是件盡人事、聽天命的差事
可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乎人們的意外之外!
當他花費諾大的心血,從諸多陳年舊事中慢慢的抽絲剝繭,試圖找出新的物證時
一樁沈寂數十年的謀殺案件,竟真的讓他翻出許多新的疑點出來
而後,布隆維斯更不記前嫌的委任曾調查他隱私的女偵探莎蘭德(女主角)為其助手,幫助他一同查案

可隨著案情的逐漸明朗化,一樁單純的謀殺案不但牽扯出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虐殺案件
血淋淋的貓屍、背後的冷槍與遭到兇手綁架、凌虐並險些因此而喪命!
這些事情絕對是亨利.范耶爾與布隆維斯在調查之初所始料未及的~

最終…在鍥而不捨的努力調查之下,終於完整還原了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可結果卻是揭露出一樁令范耶爾家族顏面掃地的驚天大醜聞!!
面對這件足以擊倒
范耶爾集團的大醜聞,布隆維斯在道德與情感間不斷的痛苦掙扎
終於還是選擇了和光同塵的態度
,讓真相就如同歷史的塵埃一般…隨風而逝~~~
當然…作為此書的終極大BOSS--
溫納斯壯(雖然出場的字數少的可憐 XD)
在書末也被主角狠狠的修理了一頓,得到壞人應有的懲罰!

當讀者看到主角處理「海莉」一案的作法時,心裡或許會覺得非常的失望…
因為我們並沒有看到
布隆維斯對於「正義」二字的執著!!
他沒像「無間道」裡
梁朝偉面對劉德華時的堅決態度--對不起,我是警察。
而是選擇了妥協、選擇了放棄替遭虐殺的無辜女孩們主持公道的機會(雖然有提出補償她們家庭的要求)
可主角做出的這個決定,不正就與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相同難題時的決定一樣
說明主角仍舊是個「平凡人」,而不是作者筆下非黑即白的「正義使者」
這就是現實的人生ㄚ~~~

提到無間道,就不得不提電影裡的重要場景「天台」與劇末時華仔、劉朝偉間的經典對白
(也得提一下
惡搞到不行的CD-PRO2系列,當初企鵝可是笑到快沒力說…XD
下面再附上完整的台詞,讓大家再次的回味一番~ ^^

劉德華:挺利索的。
粱朝偉:我也讀過警校。
劉德華:你們這些臥底可真有意思,老在天台見面。
粱朝偉:我不像你,我光明正大。我要的東西呢?
劉德華:我要的你也未必帶來?
粱朝偉:什麼意思?你上來曬太陽的啊?
劉德華:給我個機會吧?
粱朝偉:怎麼給你機會?
劉德華:我以前沒的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粱朝偉: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劉德華:那就讓我死。
粱朝偉:對不起,我是警察。
劉德華:誰知道?


 備  註

文章中的部份內容摘錄自龍紋身的女孩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一書

 





Source: http://wakaka214.pixnet.net

From wakaka214 (2009-08-07)






中文出版社:龍紋身的女孩 官方網站
作者網站: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維基百科(英):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看到這書封面與封底的介紹,就可知這本書來頭不小,行銷應該也很成功,至少在我的印象中,這本書在書店的排行榜上盤旋有好一段時間,就連圖書館預約也是等了好一段時間才拿到,可見這書之暢銷熱門。

本書的原文名是「憎恨女人的男人」,故事背景發生在作者的故鄉瑞典,印象中的瑞典,位於遙遠的歐洲北邊國度,是個社會福利完善的超先進開發國家,然而小說安排了四個篇章開頭並列出一些數據,分別是:

「瑞典有18%的女性曾一度遭男性威脅」、
「瑞典有46%的女性曾遭男人暴力對待」、
「瑞典有13%的女性曾遭性伴侶之外的人嚴重性侵害」、
「瑞典有92%曾遭受性侵的女性並未在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報警」

上述的數據出現在「楔子」與「尾聲:最終審核」中間的四部:「動機」、「後果分析」、「合併」與「惡意接收」。隨著兩位調查主角~43歲的雜誌發行人布隆維斯特、24歲的莎蘭德而分成兩條主線發展故事。

作者提出這些數據的目的,或許是先要讓讀者改變一些既有的觀念與想法,加強這個故事的可靠度,並凸顯把本書的中心議題,至少就我來說,這樣的數據與這個故事,的確改變了我原先對於瑞典的樣板印象。

前半部份鋪陳較緩慢,步調從中後段才開始令人屏氣凝神了起來,這本書不算薄,內容也很紮實,從追查一個失蹤了三十多年的少女開始,切入婦女被施暴的核心議題,延伸出來的內容更多。

大家族的興衰與隱藏的內情,宗教與倫理的禁忌,商場的爾虞我詐及企業的興盛,金融洗錢弊案,記者的追查與網路駭客,讓這個故事從一開始的密室(封閉的小島)殺人,變成更大範圍的犯罪推理。

就我自己感覺,歐美小說與日系小說的差異之一,在於歐美作者往往會收集很多資料,鋪陳出架構很大的故事,這本書不單單是寫犯罪推理,還從一個家族企業帶出許多瑞典經濟發展,企圖心大、架構也大。

而日本許多作品,卻是從小處切入,或是從很日常生活的角度觀看,描述出很多細節與對於人性的細膩鋪陳,加上類似的文化與想法觀念,通常會讓我心有戚戚焉,也不容易踩到地雷,所以近來閱讀許多日系小說。

歐美小說的規模格局大則大矣,卻可能因過大範圍過多事項要描述,而似乎少了些打動心靈的細節,加上思想觀念等的差異,對於故事主角的個性或行為,可能無法解解或無法認同,因此有時候較難打動我。

不得不說,這本書似乎也有這樣的感受,內容豐富、關懷社會議題、後段劇情也精采,看得出作者的用心,知道作者認真收集的豐富資料,也了解作者企圖探討的議題,卻如隔靴搔癢,沒能打動我的心。

當然,也是有很多好的作品令我讚歎與感動,如:《偷書賊》《追風箏的孩子》等,絕對是傑作中的傑作,這本書也是十分精采,還是相當值得閱讀,對於這書後續要出的第二部、第三部,我也是會繼續看下去。

P.S.小小爆梗:當有人要布隆維斯特回雜誌社的時候,我就猜這傢伙應該脫不了關係,果不其然~這算是近來看多推理小說後的成果嗎!哈哈


博客來網路書店 龍紋身的女孩【請按我請按我】
金石堂網路書店 龍紋身的女孩【請按我請按我】
誠品網路書店 龍紋身的女孩【請按我請按我】
加入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加入此網頁到:你推我報



Source: http://wuhsinyikate.pixnet.net

From wuhsinyikate (2009-08-03)

1 則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